目的
過往學生學習數字時,我們總是教他們數1,2,3…唱數、數數如是。部份有口語能力之學生,能跟著老師朗讀出來,朗朗上口,甚至能唱數100以上;有書寫能力之學生,更可跟著數字的線條摹寫出來。但這些的展示,是否已經代表學生已學懂、掌握?
以「3」作為例子,從中度智障學生的角度來說,「3」可能只是代表一個音,一條曲線,其他數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樣,十分抽象。辨認困難,更不用說理解數字背後的意思 -「數量」。「3」可以代表不同的物件數量,3個人、3塊餅等。正因為大部份學生的理解能力較遜,想他們學習抽象的概念,我們必先要把它以具體的形式展示出來,使學生更易理解「量」的概念。因此本校數學科於2013-14年度參與匡智會辦之「有效能數數教學試驗計畫」,那時開始在數學科某些組別引入一套名為「Numicon」的數學教具,這套教具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。而本校配合匡智會教育心理學家建立的學習層階,逐步運用一致性的教具以及教學策略,讓學生有規律地學習整套數目系統。
教具運用
以運用一致的教材,如形狀牌、手指標示圖、數線圖,讓學生有規律地學習整套數目系統。而部份學習活動更配有相應的自學撕貼簿,讓學生自行學習,以鞏固概念。此外,我們亦有自製不同的教具如「柱座」,以配合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習。
校園及生活流程應用
學生學習知識後,能實際運用課堂所學都非常重要,因此我們在校園以及生活流程上也滲入有Numicon 的元素,令學生了解生活是充斥著數學概念。